-
- 学院动态 EVENTS
-
- / 校友风采
潘鲁生
4457次阅读 潘鲁生,艺术学博士,教授,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。1993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(民间美术研究)专业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。
现任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山东省文联主席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。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、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“四个一批”人才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“泰山学者”特聘教授,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。
主要工作业绩
长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传承创新。在1986年就将《民间美术》引入大学课堂,在1988年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。1996年,完成博士论文《民艺学论纲》,奠定我国民艺学学科建设的基础。1997年,提出“民间文化生态保护”命题,呼吁从生态学意义上保护民间文化。2004年,提出“农村文化产业”概念,深入乡村调研开展设计转化,完成《手艺农村——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》,提出中国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案。2012年,提出发掘儒家文化资源开展设计转化,实施“设计新六艺计划”。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,就“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”开展全国调研。2016年担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"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,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“中国民间工艺集成”,推动民间文艺事业传承传播发展。2018年,主持上合青岛峰会的艺术设计,将传统工艺用于国礼、国宴设计,获得完美呈现。2019年,在“70周年国庆招待会”上,带领民间艺人创作剪纸和面塑作品,以民间文艺样式表达人民心声。2020年,主编《中国民艺馆》大型民间文化丛书正式出版。
努力建构中国民艺学的理论架构。40年如一日坚持民艺田野调查和保护,组织实施“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”;深化手工文化产业研究,抢救民间手工技艺120余项,获首批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构建中国“民艺学”学科体系,在全国首次提出“农村文化产业”、构建中国“手艺学”等重大命题,出版《民艺学论纲》《设计论》《美在乡村》《手艺学导论》等学术专著5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等大型课题30余项,获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”一等奖、中国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多项奖励,研究成果富有开创性,为民艺学由经验研究走向学术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坚持改革创新深化高等设计教育实践。潘鲁生执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近4O年来,坚守传统工艺文脉,着力推进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,建设“中华造物艺术”“中华传统造型艺术”课程体系;对接当代社会需求,率先在全国提出“实践教学型”的类型定位,探索建立设计教育“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”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相关教学改革项目在国内外艺术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。坚持立德树人、以德为先,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倡导发起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”,开展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、“为人民而设计”主题创作、疫情防控主题创作等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教学,将优秀传统文化、“双创”思想融入艺术教育,带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兼收并蓄、融会创新的发展之路,使学校成为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有鲜明特色的工艺美术学院。
致力于从“民间元素”中探索现代艺术与设计创作。在意大利、法国、西班牙、瑞典、韩国等国家及国内中国美术馆、中华艺术宫、关山月美术馆、中国国家画院、深圳当代艺术馆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,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体育美展、第七届以来历次全国美展、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展览。作为艺术总监主持承担2010上海世博会山东馆、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、2015山东发展战略主题展馆、2017哈萨克斯坦世博会山东活动周、2018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、70周年国庆招待会宴会现场艺术品、2021国家公园标志设计等国家重大项目艺术创作任务。